当前位置: 中心首页 酒史园地 名家谈酒 正文

名家谈酒丨吕思勉:中国制度史·饮食(节选)

作者:吕思勉时间:2020-12-23点击:[]次

 

酒之缘起,予昔有札记一则考之,今录如下。原文曰:《史记》谓纣“以酒为池”。《正义》引《六韬》云:“纣为酒池,迴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。”此其池当大几何?其酒当得几许?不问而知其诞慢矣。然其说亦有所本。《礼运》述大古之俗,“汙尊而抔饮。”郑《注》云:“汙尊,凿地为尊也。抔饮,手掬之也。”《周官·萍氏》:“掌国之水禁,几酒,《注》:“苛察沽买过多及非时者。”谨酒,《注》:“使民节用酒也。”禁川游者。”夫凿地而饮,则所饮者水也。几酒、谨酒与掌水禁同官,尤邃初酒与水无别之明证。盖大古仅饮水,后乃易之以酒也。何以知其然也?古之饮者,必以群。《酒诰》曰:“群饮,汝勿佚。尽执拘以归于周,予其杀。”夫当酒禁甚严之世,宁不可杜门独酌,以远罪戾,而必群饮,以遭执杀之刑哉!则习之不可骤改也。《礼器》:“周礼其犹醵与。”《注》:“王居明堂之礼,仲秋乃命国醵。”《周官·酒正》:“掌酒之政令,以式法授酒材。凡为公酒者,亦如之。”《注》谓:“乡射饮酒,以公事作酒者,亦以式法及酒材授之,使自酿之。”《族师》:“春秋祭酺。”《注》谓:“族长无饮酒之礼,因祭酺而与其民以长幼相献酬焉。”《疏》曰:“知因祭酺有民饮酒之礼者,郑据《礼器》明堂礼,皆有醵法。”然则醵之由来尚矣。盖部落共产之世,合食之遗俗也。夫当部落共产之世,其尚不能造酒,而唯饮水也审矣。斯时之聚合,盖或就水边,或则凿地取水,至后世犹袭其风群饮者,必在水边。其初凿地取水,后虽易以酒,亦或凿地盛之,故几酒与掌水禁同官。而纣亦作大池,以示其侈也。云牛饮者三千人为辈,固《论衡》所谓语增之流,然其说固有所本,非尽子虚也。《易·序卦》言:“饮食必有讼。”盖由群饮酒以致争斗,非争食也。汉世赐民牛酒,盖实授以酒。古给公酒之遗其赐民酺,则听其合钱聚饮,古所谓醵也。

或曰:焉知酒之兴必后于部落共产之世乎?曰:有征焉。《礼运》言“汙尊抔饮”与“燔黍捭豚”、“蒉桴土鼓”并举。又曰:“昔者先王,未有火化,食鸟兽之肉,饮其血,茹其毛。后圣有作,然后脩火之利。以炮、以燔、以亨、以炙、以为醴酪。”《疏》曰:未有火化,据伏犧以前。以燔黍捭豚,即是有火。燔黍捭豚,汙尊抔饮,指神农。以《明堂位》云:土鼓苇籥,伊耆氏之乐。《郊特牲》曰:伊耆氏始为蜡。旧说以伊耆氏为神农。今此云蒉桴土鼓,故知谓神农也。《士昏礼·疏》云:“汙尊抔饮,谓神农时虽有黍稷,未有酒醴。后圣有作,以为醴酪,据黄帝以后。”案《礼运》言“汙尊抔饮”与“以为醴酪”对举,此疏是。《礼运·疏》谓:“汙尊,乃凿地汙下而盛酒。”恐非。然亦可证后来有凿地盛酒之事。然则酒醴之作盖在黄帝以后也。“凡酒,稻为上,黍次之,粟次之。”《聘礼·注》“五齐三酒,俱用秫、稻、曲蘖,鬯酒用黑黍。”《周官·酒正·疏》 皆有资于农产。神农时,农事初兴,农产未盛,未必能以之为酒。谓酒起黄帝以后,近于实也。

《战国策》曰:“仪狄作酒,禹饮而甘之,遂疏仪狄,而绝旨酒。曰: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。”则夏时酒尚不甚通行。《明堂位》曰:“夏后氏尚明水,殷尚醴,周尚酒。”《注》:“此皆其时之用耳,言尚非。”案《礼器》、《郊特牲》皆言“玄酒之尚”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作“玄酒明水之尚。”《仪礼·士昏礼·疏》曰:“相对,玄酒与明水别。通而言之,明水亦名玄酒。”《玉藻》曰:“凡尊必尚玄酒,唯君面尊,唯飨野人皆酒。”《注》:“蜡饮不备礼。”《疏》:“飨野人,谓蜡祭时也。野人贱,不得比士,又无德,又可饱食,则宜贪味,故唯酒而无水也。”案如予说,玄酒所以和酒而饮,飨野人之酒盖不多,故无待于和也。见下。则古祭祀饮食皆尚玄酒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酌玄酒三属于尊。”《疏》云:“明水,若生人相礼,不忘本,亦得用。”康成所知者,作记者无由不知,则所谓尚者,正即康成所谓用耳。《疏》云:“《仪礼》设尊尚玄酒,是周家亦尚明水也。《礼记·礼运》云:澄酒在下,则周世不尚酒。”

《周官·酒正》有五齐、三酒、四饮。五齐者:泛齐、醴齐、盎齐、缇齐、沈齐。《注》云:“自醴以上尤浊,盎以下差清。”三酒者:一曰事酒。《注》云:“即今醳酒。”《疏》云:“冬酿春成。”二曰昔酒。《注》云:“今之酋久白酒,所谓旧醳者也。”《疏》云:“久酿乃熟,故以昔酒为名。”“对事酒为清,对清酒为白。”三曰清酒。《注》:“今中山冬酿,接夏而成。”《疏》云:“此酒更久于昔,故以清为号。”四饮者:一曰清,即《浆人》醴清。二曰医,即《内则》所谓或以酏为醴。谓酿粥为醴。三曰浆。四曰酏。郑《注》曰:五齐之中,醴恬“与酒味异”。《疏》曰:“恬于余齐,与酒味稍殊,故亦入于四饮。”“其余四齐,味皆似酒。”盖四饮最薄,五齐次之,三酒最厚。《疏》云:“五齐对三酒,酒与齐异。通而言之,五齐亦曰酒。”四饮去水最近,五齐醴以上近水,盎以下近酒,而古人以五齐祭三酒饮。《周官·酒正·疏》:“五齐味薄,所以祭。三酒味厚,人所饮。”其陈之也,则玄酒为上,醴酒次之,三酒在下。《礼运》:“玄酒在室,醴醆在户,栥醍在堂,澄酒在下。”《坊记》:“醴酒在室,醍酒在堂,澄酒在下。”醴即醴齐,醆即盎齐,栥醍即缇齐,澄即沈齐,酒即三酒。《玉藻》:“五饮:上水、浆、酒、醴、酏。”《注》:“上水,水为上,余其次之。”可见酒味之日趋于厚矣。

知酒味之日趋于厚,则知古人初饮酒时,其酒实去水无几。酒之厚者,或和水而饮之,未可知也。《周官·浆人》:六饮有凉。司农曰:“凉,以水和酒也。”康成不从,未知何故。《疏》谓“和水非人所饮”,则以后世事度古人矣。果古无和水而饮者,司农岂得亿为之说邪?案古人饮酒之器,《韩诗》说:“一升曰爵,二升曰觚,三升曰觯,四升曰角,五升曰散,觥亦五升。”古《周礼》说:爵一升,觚二升,献以爵,而酬以觚,一献而三酬,则一豆矣。亦见《考工记·梓人》。《毛诗》说:“金罍大一石,觥大七升。”许慎云:“一献三酬当一豆,若觚二升不满一豆,觥罚有过,一饮而尽,七升为过多。”郑驳之云:“觯字角旁箸支,汝颖之间师读所作。今《礼》角旁单,古书或作角旁氏”,“角旁氏则与觚字相近。学者多闻觚,寡闻觗,写此书乱之而作觚耳。又南郡太守马季长说:一献而三酬则一豆,觚当为觯,豆当为斗,与一爵三觯相应。”《礼器》:“宗庙之祭,贵者献以爵,贱者献以散,尊者举觯,卑者举角,五献之尊,门外缶,门内壶,君尊瓦甒。”郑《注》:爵、散、觯、角,与《韩诗》同。又曰:“壶大一石,瓦甒五斗,缶大小未闻也。”《正义》:“壶大一石,瓦甒五斗者,汉礼器制度文也。此瓦甒即燕礼公尊瓦大也。《礼图》:瓦大受五斗,口径尺,颈高二寸,径尺,大中身锐下平。瓦甒与瓦大同。以小为贵。近者小,则远者大。缶在门外,则大于壶矣。”《周官·疏》引汉礼器制度,亦云“觚大二升,觯大三升”。《诗·疏》引《礼图》“罍大一斛,觥大七升”。古十斗为斛,即汉所谓一石。然则古酒器大小,唯觥未能定,缶不可知。自爵至罍,《韩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周礼》、《礼图》礼器制度略同。《论语》:“觚不觚。”马曰:“一升曰爵,二升曰觚。”亦同。据器之大小,可以考古人饮酒之多寡矣。《韩诗》说诸爵名之义曰:“觚,寡也,饮当寡少。觯,适也,饮当自适也。角,触也,不能自适,触罪过也。散,讪也,饮不能自节,为人所谤讪也。”又曰:“觚、觯、角、散,总名曰爵。其实曰觞。觞者,饷也。觥亦五升,所以罚不敬。觥,廓也,所以著明之貌。君子有过,廓然明著,非所以饷,不得名觞。”《玉藻》曰:“君子之饮酒也,受一爵而色洒如也,二爵而言言斯,三爵而油油以退。”然则古人饮酒不过三爵,过三爵则不能自持矣。古权量于今,不逮三之一,其饮酒之多寡,略与今人等也。乃《考工记》曰:“食一豆肉,饮一豆酒,中人之食。”淳于髠之说齐王曰:“臣饮一斗亦醉,一石亦醉。”虽讽谏之词,不必尽实,亦不容大远于情,知必有和水饮之之法,故能如是也。《射义》曰:“酒者所以养老也,所以养病也,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。”《孟子》谓:“曾子养曾皙,曾元养曾子,必有酒肉。”《曲礼》曰:“五十不致毁,六十不毁,七十惟衰麻在身,饮酒食肉处于内。”《周官·酒正》:“凡飨士庶子,飨耆老孤子,皆共其酒,无酌数。”《注》:“要以醉为度。”“凡有秩酒者,以书契授之。”《注》:“所秩者谓老臣。《王制》曰:九十曰有秩。”此所谓所以养老也。《曲礼》又曰:“居丧之礼,头有创则沐,身有疡则浴,有疾则饮酒食肉。”《檀弓》曰:“曾子曰:丧有疾,食肉饮酒,必有草木之滋焉,以为姜桂之谓也。”《周官·疾医》:“以五味、五穀、五药养其病。”《疡医》亦曰:“以五味节之。”《注》:“五味,醯、酒、饴蜜、姜、盐之属。”《酒正》:“辨四饮之物,二曰醫。”《注》:“醫,《内则》所谓或以酏为醴。凡醴浊,酿酏为之,则少清矣。醫字从殹,从酉。”疑正指其以酒为养,此所谓所以养病也。酒者兴奋之剂,古人以为可以养神。《郊特牲》曰:“凡饮,养气也。”又曰:“凡食,养阴气也。”《疏》曰:“饮是清虚,食是体质。”《周官·酒正·注》曰:“王致酒,后致饮,夫妇之义。”饮较酒,兴奋之用较少也。射与角觝等事,其初不必如后来之有礼,败者或致创夷,故宜以是饮之。《投壶》曰:“当饮者皆跪奉觞曰:赐灌。胜者跪曰:敬养。”此所谓所以辞养也。夫以酒养人,厚薄必适如其量,不然是困之已。人之饮酒,多寡不同,而相饷之爵,大小若一,明亦必和水饮之,而后其礼可行也。

以酒为养生之物,则宜有以胜争饮者,古盖亦有此俗。《战国策》:陈轸曰:“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。舍人相谓曰:数人饮之不足,一人饮之有余。请画地为蛇,先成者饮酒。”此以胜争饮者也。礼戒争而教让,故以饮败者为常耳。又酒以为养,而又以为罚不敬之具者,所以愧耻之也。此亦可见古人之贵礼而贱财,厚厉人之节而重加之以罚矣。札记原文止此。后读《观堂集林》卷三,有《说盉》一篇,明玄酒所以和酒,古人之酒皆和水而饮,足与鄙说相发明,唯多引甲骨文耳。

——吕思勉《中国制度史·饮食(酒)》

 

 

 



地址: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大道东段酒圣路8号      邮编:644000

Copyright© 2017 宜宾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