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原文出自《酿酒科技》. 2004年01期.第79-80页.
摘要:从绍兴黄酒用麦曲的时间推断,绍兴黄酒工艺成型于南宋。随着麦作物在南方的推广,南方制曲原料由单一的大米发展为大来和小麦。南宋初期,大批北方人流富南方,将北方制曲酿酒技术传播到南方。绍兴黄酒融合了南北酿酒技术之精华,创造出北方麦曲加南方米曲酿酒的独特的绍兴黄酒工艺。
关键词:酒史研究;黄酒工艺;成型年代;制曲原料
绍兴黄酒以独特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闻名于世。绍兴有悠久的酿酒历史,从越王勾践箪酵劳师的“醪”,到南朝的“山阴甜酒”,再到今天的国宴黄酒(古越龙山),其间酿酒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。那么,绍兴黄酒工艺基本成型的年代是何时呢?大多数人都根据《北山酒经》推断在北宋后期,我们从绍兴黄酒用麦曲推断,绍兴黄酒工艺成型于南宋。
1.南北制曲原料的变迁
在古代,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,人们不可能跨越空间来选择酿酒原料,因此酿酒原料必然是由当地作物所决定的。粟黍是黄河流域最早的粮食作物。它们是华夏祖先从当地的狗尾草和野生黍驯化而来的。粟黍自然成为黄河流域最早的酿酒原料。小麦原产于西亚,对中原来说是引进作物,但小麦传进中原后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,地位不断上升。从酿造学的角度,小麦是最佳的制曲原料,最明显的特点:一是营养成分丰富全面,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较高,适合于多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,酿成的酒风味成分丰富;二是成分复杂,制曲过程在较高温度作用下能产生各种香气成分,对酒的赋香作用强;三是麸皮质富含纤维半纤维质,构成面粉团有较好的通透性,能滞留较多的空气或构筑较多的微生态环境,供不同的微生物在同一团块上互不干扰地生长繁殖;四是含丰富的面筋质,粘性大,能成各种规范大小的形态。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带来酿酒原料的变化。由于小麦制曲的优越性,传统的粟曲逐渐被麦曲替代。北魏的《齐民要术》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、最完整、最系统的农书。书中详载了9例酒曲制法,其中8例是麦曲,只有1例是粟曲。
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从野生稻驯化的,是南方最早的粮食作物,因而稻米成为南方最早的酿酒原料。晋代秸含在《南方草木状》中记载:“草曲,南海多美酒,不用曲糵但杵米粉,杂以众草叶,冶葛汁滫溲之,大如卵,置蓬蒿中荫蔽之,经月而成,用此合糯为酒”。这是关于南方酒曲的最早记载。随着麦作物在南方逐步推广,南方制曲原料由单一大米发展为大米和小麦。
2.《齐民要术》中的麦曲
《齐民要术》是酒史研究中最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之一,记载的以小麦为原料的8种曲分为种曲、白醪曲和笨曲。制曲方法的比较见表1。
《齐民要术》中的笨曲与现代绍兴黄酒用麦曲较为相似,主要表现在:(1)酿酒用曲量为原料的15%左右;(2)小麦磨得较粗;(3)踩成一尺见方、厚二寸(合21.7×21.7×4.3cm2)的块曲;(4)培养时间21d。不同之处是,《齐民要术》中的笨曲原料要先炒,而绍兴黄酒麦曲原料为生料。北方制曲原料经历了由熟料到生料的演变过程,南方则多用生料制曲。
3.《北山酒经》中的麦(面)曲
《北山酒经》是继《齐民要术》之后的又一本关于酿酒工艺的专著。它全面总结了北宋时期制曲酿酒经验。书中介绍以单一小麦为原料的曲有5种。由于制曲原料有了小麦,大多数人据此推断绍兴黄酒工艺的成型年代在北宋后期。但仔细研究《北山酒经》中的麦曲可以发现,书中记载的麦曲与现代黄酒用麦曲有较大差别:
(1)以面或白面制曲。《北山酒经》中的面或白面并非小麦带皮直接磨成的粉,这一点被多数人所忽视。北宋时期的磨面技术已相当发达,完全能把小麦麸皮与胚乳分开,因此面或白面不可能是小麦带皮直接磨成的粉。这在明代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中可以找到证据。《天工开物》曲糵十七卷记载:“凡曲,麦、米、面随方土造,南北不同,其义则一。凡麦曲,大小麦皆可用。造者将麦连皮,井水淘净,晒干,时宜盛暑天,磨碎……造面曲,用白面五斤……”。用于制曲的原料既然分为麦、米、面,说明麦和面并非同一物。以小麦带皮磨成粗粉制曲与以面或白面制曲由于内部疏松程度不同,直接影响到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。曲霉和根霉是酒曲的主要糖化菌。曲霉的生长需要氧气,而根霉对氧气的要求不高。由此可以推测《齐民要术》中的笨曲和现代绍兴黄酒用麦曲一样糖化菌以米曲霉为主,根霉次之,而《北山酒经》中的麦(面)曲则根霉占优势,并含一定数量的米曲霉;(2)麦曲用量远远低于现代绍兴黄酒的用曲量;(3)麦曲外形比现代绍兴黄酒用麦曲小得多。《北山酒经》记载:“每片可重一斤四两,干时可得一斤”,而现代绍兴黄酒用麦曲重达2kg以上。
曲的差异对酒的风味影响表现在:(1)米曲霉除具有相当强的糖化力和液化力外,还有较强的蛋白质水解酶系,分解蛋白质生成氨基酸,酿成的酒风味比用根霉时复杂得多;(2)麦皮中的多酚物质也是构成酒的重要风味物质之一;(3)由于麦(面)曲本身的赋香作用强,用曲量的大小影响酒的风味。
4.绍兴黄酒麦曲源于北方麦曲(笨曲)
如前所述,现代绍兴黄酒用麦曲与《北山酒经》中的麦(面)曲差别较大,而与《齐民要术》中的笨曲较为相似。我们的观点是,《北山酒经》中的麦(面)曲制法是在南方米曲(酒药)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而绍兴黄酒用麦曲制法源于北方麦曲(笨曲)。
据资料记载,南宋初期,金兵占领北方之后,大批北方人流寓南方时,由于北方人喜好面食,引起麦价陡涨。我们认为,由于同样的原因,即北方人对北方麦曲酒传统风味的嗜好,将北方制曲酿酒技术传播到南方。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杭州绍兴一带,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,融合南北两大技术之精华,创造出北方麦曲加南方米曲酿酒的绍兴黄酒独特工艺与风味。这种演变的过程如下。
5.绍兴黄酒工艺的成型年代
绍兴黄酒的工艺基本上可以在《齐民要术》和《北山酒经》两部专著中找到踪迹,如酒药和麦曲的制法及用法,酸浆和酒母的使用、榨酒、煮酒。南宋大批北人南迁,绍兴杭州一带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在这里,南北两大酿酒技术发生了极大的碰撞,绍兴黄酒在原有的传统酿酒技术基础上,吸取北方酿酒技术之精华,其工艺在南宋时已基本成型。在之后的几百年中虽有不断改进和完善,但称不上质的变化。
绍兴黄酒精湛工艺的形成有北方人民的功劳。绍兴黄酒是最佳酿酒原料(糯米)和最佳制曲原料(小麦)的完美结合,是南北两大酿酒技术融合的杰作,因此它最能代表源远流长的东方酒文化。遗憾的是,这一点并没有得到酒文化研究者应有的重视。
参考文献:
[1]李根蟠.中国古代农业[M]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8.
[2]邓少平等.论中国麦曲的南传[J].中国酿造,1997,(2):1~4.
[3]朱宝镛等.中国酒经[M].上海:上海文化出版社,2002.
[4]汪前进.传世藏书子库科技[M]海口: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,1996.
[5]黎莹.中国酒文化中国名酒[M].北京:中国食品出版社,1989.